流感就是普通感冒、不必在意?秋冬季流感高发,专家详解六大认知误区
2025-10-28 09:04:55          来源:潇湘晨报 | 编辑:曹智莹 |          浏览量:832

每年秋冬季节气温下降、气候干燥,都是流感高发的时期。流感全称为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根据病毒类型,流感分为甲型、乙型、丙型和丁型,其中以甲型和乙型流感最常见,对人群危害也最大。我们耳熟能详的H1N1、H3N2等名字均为人类甲型流感病毒的常见亚型。

甲型病毒变异快,常导致大规模流行甚至全球性疫情;乙型流感通常传播范围较小,但仍可引发严重并发症。然而公众对流感的认识中,仍存在不少误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陈燕对此进行了解读。

误区一:流感就是感冒,不必在意

很多人把“流感”当作“重感冒”,觉得多喝水、多休息就能好。实际上,流感与普通感冒是两回事。

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流涕、咽痛等局部上呼吸道症状;而流感的起病更急,与普通感冒不同,它常常突然高热、伴随全身酸痛、乏力、头痛、干咳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肺炎、心肌炎或神经系统损害。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慢阻肺、心脏病等)更容易因流感而出现重症或死亡。

更重要的是,流感病毒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若患者属于高危人群,应尽早就医、不要拖延。

误区二:年轻人身体好,不会得流感

不少人认为“只有老人和小孩才容易得流感”,自己年轻、免疫力强,就没必要担心。

事实上,所有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感染流感病毒。年轻人虽然大多能自愈,但他们往往是“传播者”,可将病毒带回家庭、传染给老人和孩子。

每年流感季节,都有健康年轻人因重症流感而入院治疗,甚至出现心肌炎、暴发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防流感不是老年人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误区三:得了流感吃点抗生素就能好

流感是病毒感染,而抗生素主要针对细菌。

抗生素不仅对流感病毒无效,还可能引起耐药性、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反应等副作用。

只有在医生判断出现继发性细菌感染(如肺炎、鼻窦炎、中耳炎等)时,才可能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盲目自行用药,不仅浪费钱,还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因此,流感治疗应以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而不是“抗生素万能论”。

误区四:等检测结果确诊再用药不迟

一些人认为必须做核酸或抗原检测、确认感染后才能使用抗病毒药物。

事实上,这种等待往往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流感的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可以显著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风险。

医生在流感高发季节,可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经验性诊断和早期用药,无需等待实验室确诊。

对儿童、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更应做到早识别、早治疗。

误区五:流感病毒变异快,疫苗打了也没用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但疫苗并不是“护身符”。流感病毒变异快,疫苗与当季流行株可能不完全匹配,这种情况被称为“脱靶”。

即便如此,疫苗仍能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研究显示,即使“脱靶”,疫苗也能提供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使感染后的症状更轻、恢复更快。

此外,疫苗产生保护效果需要约2–4周,且免疫力会随时间减弱,一般6个月后逐渐下降。因此,每年接种一次仍然必要。而接种疫苗也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放松警惕,勤洗手、戴口罩、保持通风、减少聚集等日常防护仍然重要。

误区六: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无关

猪流感、禽流感与人流感同属甲型流感病毒家族,三者在结构和传播机制上有相似之处,但主要感染的宿主不同。

人流感主要在人群中传播,常见亚型为H1N1和H3N2,是每年季节性流行的主要类型;猪流感主要感染猪,部分病毒株(如2009年H1N1)可跨种传播引发人感染;禽流感主要流行于家禽中,常见亚型包括H5N1、H5N6、H7N9等,人感染多为偶发、通常经直接接触禽类获得,传播力有限。

总体而言,三者的病毒来源相近,但在人群中传播能力、致病性及防控策略上各不相同。流感虽然常见,但绝不能掉以轻心。从公共卫生角度看,每个人都是防线的一部分。

在流感流行季节,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大大降低感染和传播风险:

主动接种流感疫苗,每年秋季是最佳接种时间,我国推荐优先接种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孕妇、医务人员、慢性病患者以及养老院、学校等集体机构人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国疾控中心都强调,流感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控手段。接种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出现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及时就医,避免拖延。高危人群(老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更应加强防护。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通风换气。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或偏方。

责编:曹智莹

来源:潇湘晨报

  下载APP